新農村建設牌坊追溯其根源應該說源于木頭修建的牌坊,木質牌坊在古代很早就出名,甚至牌坊的源頭"衡門"就是木質的。在老北京時期木質牌坊為多數,為什么現在修建牌坊或者牌樓時基本上都是選用石質牌坊呢?主要一點是因為木材長期暴露于戶外空氣中,受風吹雨淋、沙塵等惡劣天氣侵蝕而引起的變色、開裂和損毀現象。時間一長木質牌坊就容易倒塌,具有一定的危險性。
新農村建設牌坊選用的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。古代人們早就認識到這一點,因此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及紀念性建筑都是選用石材建造的。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石頭牌坊便已經成為建筑的附屬物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(fā)展,牌坊的基本樣式也逐漸確定下來,并被廣泛應于于廟宇、祠堂、陵墓等入口處,成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農村牌坊也被加入了一些社會屬性,且主要用于歌功頌德,道德教化,標識等用途,多為封建禮教服務。
新農村建設牌坊作為重要的宣傳工具,是封建社會對個人或家族較高榮譽肯定的一種表現形式。在中國古代崇尚儒家思想,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封建社會中,人們所追求的是光宗耀祖,旌表功名,樹碑立傳,流芳百世。農村建立牌坊是情感的承載,牌坊常被用來表示對先賢事跡、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追思。牌坊是封建社會習俗的一種重要載體,不僅是用來宣揚封建禮教,標榜功德等,牌坊上雕刻著各種精美的浮雕圖案,也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