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座仿古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,記錄著中國戲曲數(shù)百年來的興衰沉浮,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,是當年風光占盡的場上人生的無言訴說,當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。
中國古代的戲樓,種類繁多,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有不同的樣式、特點、建造規(guī)模。從原始的演出場所,到廟宇樂樓、瓦市勾欄、宅第府邸舞臺、會館戲樓、酒樓茶樓、戲園及近代改良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臺,不一而足,蔚為大觀。
清代末期的戲園結構,形式上開始接受西方劇場的影響,產(chǎn)生了新型的戲院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,英國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歐式劇場,這是中國現(xiàn)代化劇場,臺口為鏡框式,客座為三層樓。它為中國劇場的改革提供了建筑樣式的直接借鑒。這一時期還部分保留了戲園的稱謂。
中國的傳統(tǒng)演藝場所除了瓦舍勾欄和神廟戲樓外,還包括酒館戲樓和茶園、戲園和眾多的宅第舞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