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,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。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,從此之后,“寺”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稱?!八隆笔欠鸾虃鞯街袊螅袊藶樽鹬胤鸾?,對佛教建筑的新稱呼。如白馬寺、大召寺等。除此之外,如庵,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。還有石窟,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,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種形式。
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。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,一種為精舍式僧房,方形小洞,正面開門,三面開鑿小龕,供僧人在龕內(nèi)坐地修行;一種為支提窟,山洞面積較大,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,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。在蒙古語中稱“寺”為“召”。如大召、五當召等。另外,有稱之為布達拉宮、普陀宗乘之廟等。
在道教中,寺廟的稱謂也很多:道教創(chuàng)立之初,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“治”稱之。又稱為“廬”、“靖”、也稱為靜寶。在南北朝時,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。北周武帝時,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“觀”,取觀星望氣之意。到了唐朝,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,而皇帝的居所稱為“宮”,所以道教建筑也稱為“宮”了。其它還有叫“院”、“祠”的,如文殊院、碧霞祠等。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園林地命名的,如明代睢州(今河南睢縣)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,其實是其在自己別業(yè)中所建供奉呂祖和八仙眾神的道場。
儒家則稱之為“廟”、“宮”、“壇”,如孔廟、文廟,雍和宮,天壇等。
伊斯蘭教稱之為“寺”,如清真寺等。天主教稱之為“教堂”。
在原始或民間中,稱之為“廟”、“祠”,如舊時奉祀祖宗、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。叫太廟、中岳廟、西岳廟、南岳廟、北岳廟、岱廟等。如祖廟、祠堂(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),有武侯祠、韓文公祠等。
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,在國家公布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,寺廟及相關(guān)設(shè)施約占一半,謂之“歷史文物的保險庫”, 乃當之不愧。寺廟建筑與傳統(tǒng)宮殿建筑形式相結(jié)合,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。
同時,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:如天文、地理、建筑、繪畫、書法、雕刻、音樂、舞蹈、文物、廟會、民俗等等。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,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,同時促進了地方旅游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